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你很难想象,一个做了一辈子大官的人,家里竟然连个像样的沙发都没有。沙发扶手破了,用胶带缠着。
展开剩余87%茶几腿断了,修一修又继续用。家里电视是上世纪的黑白机,屋里没空调,就靠一把老风扇转啊转。
有一次,王光美想去他家里坐坐,他却婉拒了。王光美第二天还是去了,结果一进门就愣住了。这哪像省委书记的家?
可这还只是个开始。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他有三个儿子,没有一个走仕途。不是进机关,就是经商,全都绕着党政岗位走。
这人是谁?他就是广东省委原书记——林若。这个故事,不止是关于一个“清官”的故事,也不只是一段“朴素”的回忆。
他一生做了多少事,经历了多少风浪,才换来这句评价:“人民的好书记”?今天,我们就从头讲起。
林若是广东潮安人,出生在1924年。少年时代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在梅州东山中学念书,读书不光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救国。
他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这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1945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年他21岁,父亲对他说:“入了党,就别想着自己了。”林若回信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这一年,他考入中山大学文学院。在校期间,他成了学生运动的骨干。但很快,身份暴露了。1947年初,他被组织秘密转移到东江游击区,从此走上了另一条路。
在游击区,他干的是最苦的差事。白天带队训练,晚上还要做思想工作。林若当过教导员、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广东的时候,他就在现场。他见过战士牺牲的样子,也知道什么叫“人民的命是最重要的”。
建国初期,林若被派到中山县搞土改。他没有住旅店,而是搬进了最穷的一户老农家。没有床,他就睡门板。一个月没换地方,硬是靠嘴磨、靠腿跑,把整个村子的土改搞顺了。
后来调任东莞,他从宣传部长干起,最后做到县委书记。那时候的东莞,还只是一个农业县。林若跑遍了每一个乡镇,推工业、办教育、修道路。
1960年,他拍板建了东莞第一家小型机械厂,为以后“东莞制造”打下了基础。但好景不长,1966年,他被调到湛江地委当副书记。结果一年不到,就因“历史问题”被迫停职反省。
他没有喊冤,也没有上访。五年时间,在家干农活,带孩子读书,默默等着组织的调查结果。
1977年,林若重新出山,担任湛江地委书记。当时湛江的农村很穷,种粮食不如种甘蔗,种甘蔗不如打零工。
林若决定试试“包产到户”。他选在谭葛大队搞试点,村干部一开始都不同意,说“这不是资本主义尾巴?”林若一句话:“先吃饱饭,再谈主义。”
试点一年,粮食产量翻了一倍。他立马拍板,在全地区推广。到1980年底,湛江大部分农村都实现了“包产到户”。
但这事儿,林若没对外宣传过。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老百姓自己干出来的。”
1982年,林若被调回广州,担任广东省委书记。他对身边人说:“我压根没想过当省委书记。”但上任第一天,他就制定了一个计划:“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
1985年春天,61岁的林若背着锄头,亲自到粤北山区植树。他不让人扶,也不让人挡雨,一棵一棵种。
到1991年,广东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国务院给广东颁了奖,说广东是“全国荒山造林绿化第一省”。林若说:“这个奖,该给农民。”
1986年,林若又拍了一个大板:“放开物价。”当时,全国都在观望。林若却说:“市场经济,就得让市场说话。”他还提出:“对乡镇企业要开绿灯,不能开红灯。”
于是,东莞、中山、顺德、南海这四个地方先富起来了。后来大家叫它们“广东四小虎”。
1988年,王光美想来林若家探望,他婉拒了。他说得很直:“不是不欢迎,是怕别人借机送礼。”但第二天,王光美还是来了。一进门,她愣住了。
客厅的沙发用了十几年,扶手破了用胶带缠着。茶几是拼过的,连茶杯都是单位分的。王光美走后,说了一句:“真没想到,省委书记的家还能这么简朴。”
林若的生活,就是那个样子。出门不坐专车,常骑自行车下乡。家里电视是黑白的,连风扇都吱呀作响。
林若的妻子彭惠兰在省纪委工作,原本有机会升副厅级。林若坚决反对。他说:“不能让人说纪委升格就是为了提我老婆。”结果,彭惠兰直到退休,还是个处级干部。
三个儿子,一个是工程师,一个在企业干活,一个是大学老师。全都没进体制内,连个副科级都没有。
小儿子结婚后住的是筒子楼,厕所是公用的。有人问林若:“你怎么不帮一把?”他回答:“他们不缺工作,只是没权力。”
1990年,林若调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养老”岗位。但林若不这么看。他说:“人大不是橡皮图章,要敢说话。”
他亲自主持修订法规,推动监督机制。1992年,广东人大率先推出了全国最完备的公司法地方法规。“不能讲错话就抓辫子、扣帽子。”林若这样要求每一个人大代表。
林若退休后,还是闲不住。他担任广东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2003年,他79岁,亲自下乡调研福兴镇一所破旧小学。那所小学教室漏雨,黑板裂了口。他回来后立马推动改造,第二年就重建完成。
2010年,他86岁了,还跑去粤北山区调研教育问题。别人安排了接待,他一句话回绝:“我不是来吃饭的。”
2012年10月7日晚上8点10分,林若因病在广州去世,享年89岁。走的时候,他脸上挂着笑。他的孩子说:“父亲虽然病着,但走得很安详。”
他的家,墙上一直挂着一张黑白照片,是他年轻时在东江游击区的样子。还有一张,是他和妻子并肩站在中山市土改队时的合影。
林若一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个人财产。他的子女生活平凡,他的家没有豪华装修。他说:“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看还有步行的。”
他不是什么“传奇人物”,也不是什么“高人”。他只是一个该干就干、该退就退的共产党人。他没有留下一句话叫人热泪盈眶,但他留了一辈子的清白。
有人说,林若最大的功劳,不是当了省委书记,而是他没有把“书记”当特权。他走了。但他说过:“我一生没想当省委书记,当了也不觉得伟大。但问心无愧。”这一句话,就够了。
发布于:河南省宏赢策略-网上配资公司-免费配资开户-专业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