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年底政策落地倒计时,快递行业去“不可降解塑料”迎终极考验)
距离全国邮政快递网点全面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的最终时限,已不足一百天。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五年间,中国快递业务量从2020年的830亿件跃升至2024年的1745亿件,规模翻番。行业在绿色治理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却依然面临包装环节的严峻挑战。
2024年以来,福州、张家界等多地邮政管理部门对快递网点过度包装等行为开出罚单。新华社今年6月报道指出,部分商家为控制成本,仍大量采用低价、劣质的胶带、塑料和纸箱。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的调研显示,超过64%的消费者认为快递胶带缠绕过多,33%认为填充物过多,32%认为包装过度。
这些现象只是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困境的一角。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琪指出,随着快递业务量持续增长,包装废弃物总量不断攀升,2023年我国快递包装废弃物已接近2000万吨。其中大量不可降解塑料垃圾,成为行业难以回避的环境压力。
一、行业困境:目标明确,执行存挑战
自2020年《意见》发布以来,政策为行业设定了近六年的过渡期。国家邮政局陆续推动“2582”“9917”等工程,致力于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减量化和循环化改造。多地也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如山东、安徽、湖北等省发布快递业塑料污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
然而现实推进仍显滞后。国家邮政局指出,当前快递绿色包装推进仍面临上下游协同弱、成本高、回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快递暂行条例》虽已明确绿色包装要求,但处罚力度有限,导致部分企业存侥幸心理,“应付检查”“临时整改”等现象频出,影响政策实效。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披露,海南作为全国快递绿色包装示范省份,降解包装袋和循环中转袋使用率一度超90%,但在包装减量、回收治理等关键环节依旧存在违法行为,不少寄递网点仍混用不可降解胶带。连绿色治理“先锋”海南都存在治理顽疾,其他地区的情况更令人担忧。
二、企业困境:进展参差,绿色替代待提速
目前,不可降解塑料包装在终端网点仍占主流。据《证券市场周刊》报道,除中国邮政和极兔速递外,多数快递企业尚未公布明确的不可降解胶带替代方案和相关数据披露。
极兔速递在可降解胶带应用方面走在行业前列,2024年其PLA可降解胶带用量达34.4万卷,同比增长253.4%,并入选中国快递协会“绿色快递示范产品”。极兔也是目前行业唯一公开披露降解胶带使用情况的企业。2025年,极兔率先响应国家号召,全面禁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未有其他快递头部企业公布明确的禁用不可降解胶带时间表,也未披露相关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距离全国快递网点“全面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这一目标实现,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政策倒计时:监管强化,转型迫在眉睫
随着2025年底政策大限临近,中央与地方层面的监管正在持续加码。
修订后的《快递暂行条例》已于2025年6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增设“快递包装”专章,明确“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原则,并对违规使用非环保包装的行为最高处以2万元罚款。上海、海口等多地也已开展专项检查,强调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严格执法是底线,而行业自律才是实现绿色转型的根本。快递包装绿色化覆盖生产、使用、回收与处置全链条,需构建政府、企业、社会、消费者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时间所剩无几。国家邮政局预测,2025年,国内快递业务量预计将突破1900亿件,再创历史新高。面对每年以百亿件增长的快递业务量,行业绿色转型压力日益加剧。即将到来的双11大促,既是一次业务高峰,也是对快递企业和电商平台履行环保责任的又一次考验。
每减少1%的不可降解胶带使用比例,每年即可减少超十亿米的塑料污染。这已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场行业必须共同迎战的“必答题”。
宏赢策略-网上配资公司-免费配资开户-专业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