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他的儿子刘彻正式即位,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但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刘彻年仅十六岁,正值少年时期。虽然身为皇帝,却并没有实权,更像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真正掌控朝政的人,其实是他的祖母窦太后和母亲王太后。刘彻处理政务时,必须“奏事东宫”,也就是凡事要先请示后宫两位太后,几乎没有独立决策权。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局面呢?
要理解这一点,就得从窦太后的经历说起。窦太后原本出身贫寒,因机缘巧合入宫做宫女,被吕后赏识后嫁给代王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随着文帝登基,她顺理成章成为皇后。文帝去世后,儿子刘启继位,即汉景帝,窦氏身份再次提升为太后。到景帝病逝之时,她已是汉室的定海神针,位高权重,掌控朝廷多年,几乎无人能与之匹敌。
展开剩余75%更重要的是,排在她之前的外戚势力早已被清除。吕后家族在“诛吕事件”中被彻底清算,其他功臣集团在文帝、景帝时期也被打压殆尽,七国之乱过后,宗室诸侯的势力同样削弱。至于士族和寒门大臣,在当时察举制尚未出现的背景下,还不足以形成政治力量。这样一来,窦太后所代表的窦家,就成为当时唯一能主导政局的家族。
另一方面,刘彻的母族王氏此时才刚刚崛起,根基尚浅,远不能与窦家抗衡。因此,当少年刘彻即位时,朝堂自然被窦太后牢牢把控。再加上他年纪尚轻,汉景帝临终前便安排太后辅政,待其成年后再逐渐放权,这在当时并不算罕见。
窦太后并非不支持孙子,她之所以掌握权力,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朝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治国理念的不同理解。窦太后经历过乱世,深知安稳的重要,因此推崇“黄老无为”的治国之道,主张以宽政养民,维持和平。相反,年轻的汉武帝精力旺盛,渴望建功立业,更倾向于接受儒家学说的“有所为”,希望通过制度和礼制的革新来强化中央权力。
正是这种思想分歧,让祖孙二人逐渐产生矛盾。汉武帝即位后,先是采取折中之策,提拔外戚窦婴、田蚡进入权力核心,同时重用儒生赵绾、王臧,逐步推动新政。然而当他进一步召集儒家学者,试图改礼制时,窦太后认为操之过急,开始坚决阻挠。双方矛盾迅速激化,最终赵绾、王臧被定罪下狱,死于非命。
这场挫折让汉武帝明白,只要祖母在世,他便难以大展拳脚。于是他选择暂时收敛锋芒,对窦太后表面恭顺,暗中则培养心腹势力,为日后掌权做准备。窦太后见孙子态度转变,也逐渐放下戒心,重新支持他。
几年后,随着汉武帝羽翼渐丰,窦太后去世,局势彻底改变。刘彻很快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随后又发动马邑之谋,拉开了对匈奴的大战序幕。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汉武帝的少年时期并不风光。他急于有所作为,却遭祖母掣肘。但窦太后的压制并非恶意,而是出于稳重与保守的考虑。正是这种扶持与打压并存的经历,让汉武帝在政治上更加成熟老练。若没有这一番磨砺,他是否能成长为后世公认的“千古一帝”,恐怕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发布于:天津市宏赢策略-网上配资公司-免费配资开户-专业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